文/吴永隆 图/牟召勇
“两座山,空中挂,底下青龙翻八卦,石山一动大雪下……”又听到这首熟悉而悠远的童谣,不过唱歌的不再是奶奶膝下撒欢的乔春如,而是他的女儿小晞晞。转眼间,20多年过去了,足以让一个小男孩蜕变成男子汉,让一个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(相关资料图)
保护传承水磨文化,是乔春如的爷爷乔建贞最开心的事。牟召勇 摄
熟悉的旋律将乔春如拉回童年,水磨坊吱呀呀地转,磨面人排起长龙,在那座依漫坝河而建的古朴小木屋里,奶奶与水磨休戚与共,昼夜忙碌其中,青丝染成白发……
两千多年前,人们利用水力发明出水磨,改变了只靠人力和畜力做动力的历史,大大提高了粮食加工效率。从此,水磨便登上了历史舞台,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乔春如家所在的甘肃省渭源县罗家磨村,因曾星罗棋布的水磨坊存在而得名,其家门口流淌的漫坝河属于洮河支流,这里树林茂盛、雨水充沛、小溪遍布、流水潺潺,为水磨的大量推广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乔春如的爷爷乔建贞今年83岁,在老人的记忆中,水磨坊曾是十里八乡最为丰厚的资产,足足让乔家子孙自豪了几十年。解放后,水磨坊归集体所有,包产到户后,他拿出多年积蓄收购了水磨坊。
自那时起,水磨坊就成了乔春如家的宝贝,奶奶专门腾出人力来经营,做木匠的爷爷忙里抽闲地搭把手,幼小的乔春如,也会提着妈妈做好的一日三餐,给忙碌的奶奶送去。
夏日在磨渠里游泳、戏水、捉鱼,冬天在磨房旁玩雪嬉戏,还有奶奶乘着微弱的煤油灯光,不停往磨盘加麦粒,来回筛面的场景,乔春如都记忆犹新。他说,家乡的冬天滴水成冰,磨坊里忙得热火朝天,每当磨轮结冰影响转动,奶奶总会穿起雨鞋,踏进刺骨的冷水中,敲打磨轮上的冰块,这样的动作一晚上要重复十多次。
乔建贞老人正在打开闸门放水,让水磨转起来。牟召勇 摄
“来时是麦粒,走时是面粉,当老乡们带着喜悦离开时,满足感油然而生。”提及水磨坊,乔建贞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,他说,上世纪70年代,秋收一过,家里就热闹起来,每天从十里八乡赶来磨面的老乡络绎不绝,有时要排队等一个多星期才能轮上。磨面的日子,连磨渠都“欢快”起来,女人们先将麦粒中的杂质捡拾干净,再用大箩将麦粒在渠中反复淘洗,最后在太阳下晒干等待上磨。磨面时,人们总是就手将磨好的面粉进行箩筛。通常,面磨完了,这边也都箩好了。
那些年,靠着这盘水磨坊,乔建贞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足,老人和妻子对磨房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,处处料理周全。水磨坊用的笤帚、簸箕、筛面架、耙子等,乔建贞都亲自制作,每当磨轮损坏,乔建贞和妻子购来木材,精益求精手工制作,一榫一卯严丝合缝。经历大半个月的修修补补,水磨坊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,乔建贞和老伴都会满脸堆笑,幸福洋溢在脸颊。
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,随着电带钢磨的盛行,水磨坊渐渐退出历史舞台,乔春如家的水磨坊也不得不闲置下来,沉寂在岁月的年轮中。
5年前,乔春如的奶奶因病与世长辞,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中,乔建贞老人经常会打开水磨坊的门,摆弄里面的老物件,睹物思人。闲暇时,老人也会带上劳动工具,清理河道垃圾,修复坍塌的河堤,精心呵护着。
渭源县大力实施水磨坊保护工程,让传承千年非遗重新“活”起来。牟召勇 摄
近年来,乔春如家所在的甘肃省渭源县,将水磨坊群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野外不可移动文物,因为保护得当,他家的水磨坊被列入其中,在政府资金支持下,和当地5处水磨坊一道,实施了维修改造工程。
修复保护水磨坊的消息传来,乔建贞老人的内心甭提有多高兴了,年过八旬的他做了一个令家人都很吃惊的决定:自己拿起工具,再一次亲手重新打造磨轮。
与以往不同的是,乔建贞的动作没了先前的灵敏,辅助者由老伴换成了儿子,但他对技术的要求,却丝毫未减。在水磨坊维修改造工程竣工的那一天,乔建贞老人喜出望外,在磨坊周围围上围挡,亲手挂上“文物重地”警示牌。
走进乔建贞老人家水磨坊,阳光透过一方小小的窗户洒进房间,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面粉颗粒,在水轮的带动下,在潺潺的水声中,磨盘匀速转动着,摩擦发出的声音夹杂着历史的厚重穿越时空。
每当有参观者慕名而来,乔建贞老人总会不厌其烦地演示水磨运行全过程,齐全的工具,完整的工序,无一不在强调这座水磨“活”起来了。
阳春三月,万物复苏,冰雪消融,乔春如家的水磨坊又一次转动起来,为乡邻们磨制着健康、绿色、纯天然的杂粮面粉。
虽然房顶的瓦砾和墙壁几经修缮,早已不是当年的外观,但转动的磨盘、水打磨轮的唰唰声、陈列其中的老物件,依然保留了当年的模样。
水磨因人而生动,人因水磨而踏实。“两座山,空中挂,底下青龙翻八卦,石山一动大雪下……”如今,每当女儿唱起这首童谣,乔春如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,透过这首歌谣,他仿佛看到了慈爱的奶奶、美好的童年、还有磨坊外车马排队的盛景。
每当打开水磨坊的门,让传承两千年非遗“活”起来,乔春如的内心格外踏实而有力量。他暗下决心:“一定尽自己最大所能,将水磨文化和智慧结晶传承下去,抚慰更多人心中那一抹浓浓的乡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