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:修鞋匠吴师傅,60岁,来宁近40年
(相关资料图)
吴师傅拿出珍藏的《扬子晚报》讲述当年采访故事
阳光明媚的午后,南京秦淮区大香炉附近的一家修鞋店里,一位留着大胡子的大爷正在忙着给皮鞋补线,从他十分娴熟地勾线、缝线,便能看出他是一名“修鞋大师”。“大胡子在这里修鞋很长时间了,我们都是住这附近的老顾客。”坐在店铺旁边休息的老太太向记者介绍着面前的修鞋老师傅。
来宁近40年,街坊邻居称他为“大胡子”
留着大胡子的修鞋师傅姓吴,今年60岁,来南京近40年了。1984年他举家从盐城来宁谋生,凭借在老家鞋厂所学的技艺,老吴很快便在南京有了自己的生意。“我刚来的时候,就在街对面摆摊修鞋。”吴师傅手艺精湛,每双经过他手的鞋都能焕然一新。很快,老吴便获得了街坊邻居的认可,来修鞋的人越来越多,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了。在2000年,吴师傅就在他原先摆摊的附近,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修鞋店——大胡子机器修鞋店。
大胡子机器修鞋店的招牌,自然是吴师傅与他那具有标志性的大胡子。 “大胡子,帮我粘一下鞋底!”“大胡子,我这个包能补一下吗?”周围的街坊邻居每当路过他的店铺,都会亲切地称吴师傅为“大胡子”。吴师傅对此也不抗拒,反而很喜欢这个有些戏谑的昵称。于是,“大胡子”便成了他的代名词。
修鞋技术得到认可,台湾顾客送字画
台湾客人送的字画
站在大胡子店门口,一眼就能看见在左面的墙上,高高挂着一幅精心裱起来的字画。“这是之前一位台湾顾客送给我的。”吴师傅在多年前遇见了一位台湾顾客,在帮他修好鞋后,这位台湾顾客对大胡子的手艺赞不绝口。后来有一天,这位顾客再次出现在他的店门口,不过这次带过来的是一幅写着“大胡子鞋艺冠金陵”的字画。这可把大胡子高兴坏了,“这是对我技术的最好认可。”自那天起,这位客人的书法作品就一直挂在店门口最显眼的位置。“之前还有人想来买,我坚决不同意,这可是我的门面啊!”
吴师傅在修鞋
在修鞋店最里面摆放着一台“嗡嗡”作响的机器,这是大胡子开店后专门从杭州买来用于打磨鞋子的家伙事儿。“这台机器跟了我好几十年了,你在其他修鞋店是看不到的。”大胡子骄傲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“老伙计”。机器上的两个磨砂滚轮一转就是23年,陪老吴见证了无数旧鞋的新生,下面凹槽里一层层厚厚的皮屑就是最好的见证。
泛黄的报纸,记载着“大胡子”与巜扬子晚报》的缘分
“你不是第一个来采访我的人了,好早之前扬子晚报就写过我的故事。”吴师傅从身边一个纸箱里翻出了一张早已泛黄的老报纸,娓娓地向记者讲述着2008年的那一个夏天。
当年采访刊发的报道
“那天特别的热,我正坐在店门口扇着扇子,这时走来了两个和你一样年纪背着相机的小姑娘,介绍自己是扬子晚报的记者,想要采访我。”吴师傅扶了扶老花镜,用手指着文章的标题说,“扬子晚报在南京十分出名,我也经常买他们的报纸来看,所以当知道自己要被采访了,心里可别提有多高兴了!于是,我便给她们讲了一个我是如何把一双38码的鞋缩成36码的故事。当时我才45岁,现在都准备退休咯!” 15年匆匆流逝,吴师傅从黑发到白发,店铺里的墙壁从白色到灰色,磨鞋机器从崭新到陈旧的沧桑变化。
时光荏苒,“大胡子”这鞋一修就近40年,忙了一辈子的吴师傅终于决定要好好休息一下了,“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。女儿现在在成都发展,有出息了,靠自己买了房子,也让我抱上了大孙女,我准备过段时间就去看看她。”在谈到以后生活,吴师傅露出了舒心的笑容。
记者手记:坚持深耕细作
现在有些人陷入“本领恐慌”,容易产生自我怀疑。再次翻开久违的报纸,我们会发现,如果能把一份手艺做精做细,能把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深耕下去,不管时代怎么变迁,网络如何发展,能专精某个自己擅长的领域,相信总能找到一片适合自己的天地。
实习生 杨宋超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黄凤 李舒曼
校对 李海慧